上博东馆:开放与共享的非传统博物馆

发布时间 : 2024-12-16 作者: 企业新闻

  上海博物馆东馆(简称上博东馆)坐落于浦东世纪大道轴线旁。作为浦东新区又一重要文化地标,上博东馆与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集群。同时,上博东馆与人民广场上博人民广场馆相互呼应,形成上海博物馆一体两馆、联动东西、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总体格局。

  距上海博物馆建成的1996年已逝去了近30年,上海新一代的博物馆要怎么设计?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空前的挑战。而且上博东馆体量巨大,是一个航母级别的博物馆,没有过多的先例可循。

  上博东馆的设计理念来自于WINDOW,即上海之窗口的概念。同时,W是wisdom,一个智慧博物馆;I是interaction,一座互动的博物馆;N是new,一座拓新的博物馆;D是diversity,一座多样的博物馆;O是open,一座开放的博物馆;W是world,一座面向世界的文化地标。

  在规划和建筑规划设计上,上博东馆作为全球很少建成就有11.3万平米建筑面积的超大型博物馆,在设计之初就将窗口作为最基本的理念之一。

  有别于上博人民广场馆的纪念碑式建筑,上博东馆的城市性、开放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过去快速地发展形成的陆家嘴新城是一个以车行为主体的城市格局,所以要引导它形成一个步行的、以人为本的格局。其次,通过研究浦东既有的城市形态,发现东馆的旁边的环境是比较分散的几个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是孤立的绿地中的点,因此东馆所在的地理位置需要有利于形成一定城市连续界面的功能,从而形成一些友好的城市空间。由此,设计师很注重东馆与城市空间的衔接,通过融入城市的设计,使东馆成为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公共建筑。

  此外,设计师初衷是设计一座漫游式、体验式、园林般展开的开放博物馆,希望逛博物馆能成为人们生活里的习以为常,既可以来看展,也可以来休息、玩耍;既可以推动公共文化教育和公众考古热情,也可以丰富大众的日常休闲生活。因此,设计师强调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建筑理念,力图将上博东馆打造成为一座融合科技和人文关怀的新概念博物馆,一个友好的开放世界。

  作为浦东地区未来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上博东馆承担着凝聚公共空间、衔接公共生活的重任。设计师立足城市空间整合的视角,将博物馆与周边空间的协同共生作为城市设计层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首先,通过地上、地下空间多层次的立体整合,多维度地打通了片区内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使上博东馆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系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枢纽。

  其次,上博东馆融入了很多面向城市开放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博物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首层开放的L型公共空间将博物馆的北侧主入口、东北侧公共服务区与南侧商业地块有机地连接。即便博物馆闭馆,这一公共空间仍对外开放,向公众提供咖啡休憩、文创商店、互动体验等丰富多维的休闲服务。这样不仅能实现博物馆24小时不间断开放的理念,还有商业空间和活动空间满足观众可观、可游、可体验的需求,成为城市客厅一样的存在。

  同时,在建筑东侧设置了一处较大的室外立体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周边城市关系相呼应。透过下沉广场、立面洞口,经由圆形庭院、螺旋坡道、屋顶园林,逐层推进向城市开放,成为博物馆与城市互动的舞台,极大地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对话性。

  针对不同方向的场地特征,设计师为东馆的四个面设计了不同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性,从而让博物馆尽可能地与环境达成呼应。建筑东南西北四个外立面各不相同,四个面的开放度也不一样。东边最通透,要跟城市主轴线发生关系;南边因为是商业区,开放度最低。同时,还将地下空间与地铁出口有机规划,让整个博物馆的地面层和地下层都和城市人群日常的出行和生活紧密衔接。

  通过多维的系统整合、多元的沉浸体验、多样的公共空间,上博东馆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与周边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融合,强调片区内共同发展的综合开发利用,使博物馆真正融入公众生活。观众在博物馆里,不再仅仅是进入尘封的历史,也能从不同角度远眺城市景观、感受城市的脉动,让历史与当代生活交流共鸣。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单一中庭式空间组织方式效率最高,但同时带来空间封闭、单调重复的简单模式。因此上博东馆在空间体验的营造上,强调内外交融的体验性与互动性,打造一个多中心、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系统,把公共空间渗透到建筑的每个角落。

  在平面组织上,建筑内部活跃的互动体验空间呈聚落式分布。在空间结构上,整个空间通透活跃,竖向立体游览流线完整且富有变化。馆内有相当多的开放空间,通过平面和空间体系的重构,通过共享边厅、多层次交互展示的平台、旋转坡道及屋顶园林进一步丰富了内部空间,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布局。建筑内部构建起了一个游园式的公共空间序列,由此打破了博物馆单中心的传统模式,构建起现代和传统交融的观展体验层次。在上博东馆逛展时,能在不同角落找到驻足空间,让人们能沉浸式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博物馆,不再高高在上、有距离感,而是更加开放,更贴近日常生活。

  环形坡道和屋顶的园林空间是上博东馆的两大设计亮点。场馆东部的开放空间,一条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这是整座建筑画龙点睛的一处造型,也是观展动线上必不可少的一处衔接。

  博物馆屋顶则还原了一个小型苏式园林,让人可以回到传统中国建筑的情境里,把传统文人的器物和现代生活的实景融合在一起。园林西边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东边是兼有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庭院,院落尽头矗立着一处仿古戏台。观众按照漫长的观展动线一路朝上,就能来到这片开阔的屋顶园林。从感受上,人们看完了那么大量的精彩的馆藏展品,最终走进这片园林,会感受到这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知道自己从何处走来。这也是上博东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地方。

  作为特大型博物馆,上博东馆把功能组织放在核心位置,同时注重博物馆建筑模式的功能创新和多功能适用性。通过合适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参观节奏掌控,打破传统博物馆中沉闷的参观体验,同时通过礼仪空间、休闲空间、互动空间、文明探索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提升展示手段的有效性、生动性、交互性与前瞻性。

  人们印象中的博物馆,一般采取了封闭式设计,大量采用人工照明,光线昏暗,而且空调温度偏低,但上博东馆给人的印象是不像传统博物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上博东馆一改传统博物馆单一中心、外部封闭的布局,布局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和大面积的透明玻璃。一楼连廊区域,顶部是椭圆形玻璃穹顶;40米挑高的中庭,顶部玻璃穹顶达632平方米。吊顶两侧采用双曲面弧形石材及球形玻璃打造出眼球的形状,寓意上博之眼,诠释了上博东馆的定位——世界看中国的窗口,透过它可以仰望上面的螺旋坡道。

  建筑每一楼层都有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平台与户外区域,阳光能从四面八方透进博物馆内,从而营造舒适的观展环境,让整座建筑更有呼吸感,像一个巨大的立体公园,也让博物馆内部的展览和上海城市景观内外无间、融为一体、互相辉映。

  由于上博东馆的规模非常大,是人民广场馆的三倍多,在国内也是少有的超级大馆。在这样超大尺度的展馆中,人在里面的参观感受是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为了缓解观众在特大型博物馆中的观展疲劳,东馆建筑内部设计与功能组织,也一改常见的博物馆封闭式流线设计,内部形成几个空间组团,巧妙地在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室外露台和花园。大量的休息空间分布在东馆里,大厅中有大规模的阶梯式座椅,每一层的边角也都能轻松找到坐下歇脚的地方。通过这些多样性的空间集合,使游客在里面有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从而化解视觉上、身体上的疲劳感。

  上博东馆的建筑立面蜿蜒起伏,每一个转角都是经过严密设计,每一个单元石头的划分都是小、中、大多种模数的组合。外立面采用3种材质的材料拼接以体现层次感:稳重的巴西白麻石材、轻盈的超白玻璃及富于变化的半透明仿石纹打印玻璃幕墙。其中巴西的维纳斯白麻,每一块的肌理都不相同,但色调是高度统一的。

  值得一提的是,仿石纹的幕墙是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透光材料,白天远看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晚上能透出光来,还可以为陶瓷、工艺品等对自然光不敏感的文物展厅引入充分的自然光,改善观展舒适度,这对博物馆来说是一大突破。同时,通过建筑室内外一体化设计,让室外石材肌理延续至室内。室内采用黑、白、灰三种石材,三种颜色对应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基调,宛如立体水墨在内部氤氲开来。

  设计师在构思时,受到外滩建筑群中希腊柱式的启发——其柱身上有20到24个凹槽,于是将这种西方的建筑元素融入其中。大量的反曲元素运用,使建筑立面宛如大海波涛起伏,水波荡漾,既暗合上海海陆交汇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品格,也象征着上海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同时设计也兼顾了中国文化,建筑立面如同一幅打开的书画长卷,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蕴,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不同于上博人民广场馆的中轴对称,东馆的建筑形态是不对称且开放的。为了在建筑造型上与人民广场馆产生内在对话,东馆采用简洁内敛、方圆兼备的形体与人民广场馆的天圆地方相呼应——人民广场馆是方形基座上托起圆柱形顶部,东馆则是矩形体块中间嵌入环形的旋转坡道,呈现方和圆的结合。

  反弧肌理与形体的体块拼接关系巧妙结合,一方面与东馆的书画、工艺藏品特色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东馆长方形体量的外观和周边已有的百花齐放的建筑形态(如上海科技馆及东方艺术中心的弧线造型)形成鲜明有力的区别和有机的对话,从而建立相对谦逊的建筑形态,显得简洁安静,形成适度对比,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活力。

  作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博东馆如同一个巨型宝盒,外观看似沉稳低调,实则包罗万象。它在建筑语言上摒弃了对于传统文化直白的映射,努力发掘中华文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上海特有的城市文脉的深层内涵;它基于现代建筑本体,从实际出发,以一种较为抽象、隐喻的方式来传递强烈的中国文化意向,使建筑形象既饱含传统意蕴,又能体现上海独特的文化积淀;它不单纯是一个展陈空间,而是提供了很多休息和文化交流的空间,让游客在开放自由的博物馆空间中,得以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它强调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与互动,与城市空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营造出开放、互动、和谐的氛围。相比过去以展览为主的传统博物馆,上博东馆更像是一座洋溢着松弛感的城市客厅,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张磊(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图:君由馆方提供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